“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是啥意思

施工队上有两种岗,A 和 B。A 有可能比 B 高级。

对于施工队里做 B 工种的某人,以下说法哪种是对的:

  • 因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所以要学会如何做 B 工种,也不要去做不动 A 工种
  • 因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所以要去更差的施工队,甚至不工作,也不要做 B 工种
1 Like

鸡头和风尾侧重于指他在人群中的排名吧:thinking:你的例子并不能体现这个人在其同行/同事中的横向比较

1 Like

我的意思是,你怎么选择人群

有点像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不去洗脚机类,而去东南吴健雄班/武大/华科待遇最好的班

1 Like

每一个都比洗脚机类录取分高

在我们省不是

西交计试 > 清华环境

这个可以吗

1 Like

什么田忌赛马:cowboy_hat_face:

清华环境有上海市委书记,西交计试怎么比

西交计试是什么勾八,除了生源一无所有

1 Like

那生源也比不过了:sob: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已经薄纱鼠院了:sob:

有一说一计试的政策还可以吧,比如没有生化二选一,有出国交流补助等

1 Like

谢邀,21 级华科 CS 实验班路过。
华科计试是什么勾八,除了生源一无所有。
事实证明,这些披着实验班外皮的特色班级,大多都是校领导一拍脑袋为了分数线提高而设立的大跃进产物。有趣的是,对懵懂的高中生来说,一骗一个准。

3 Likes

錯誤的,領導將班名中有設置有“实验”二字,恰好體現了中國人難能可貴的實誠、中肯、表裡如一的美好品德 :wink:

1 Like

应该说计试确实没有实现比如“提供充足的学术资源与科研指导”之类的承诺,但是不得不说计试最宝贵的资源可能不是别的物质而正是这一群学生,这一群应该说至少在西交算很有 insight 的人最后聚到一个班里,相互影响让对方想通很多东西。比如我是从大一选拔转进计试的,我在大类待过两个月,如果没来计试我现在绝对还在问学长学姐哪门课给分高/打一堆毫无意义的数模大创/每天框框卷绩然后结束回到宿舍只会刷抖音用奶头乐对冲内卷的消耗,而不可能跟一帮子本校外校做科研的同学取得联系,在科研方面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以及获得跟外校国外交流的经历。这个黄土高原上的校园对于一门新工科的发展来说实在太闭塞了,必须要有这样一个班能或多或少把有想法的人聚一聚,让其中一些人到更远的地方看一看或者做一些跟交大普通学生做的不一样的事。

3 Likes

。。。破防了 我在国外也就学习然后摸鱼刷手机:sob:

破防了

你说的 make sense,部分实验班的确能促进一些有 insight 的本科生去交流并走出区域的局限性,我在 NUS 的时候就认识了一个贵校实验班做 system 很强的同学,他最近似乎在 Berkeley 交换。

华科这边情况要复杂些,并非一言两语说的清楚,总之就是借着前两年吹起的“本硕博”热以及华科去华为的几个优秀 PhD (Pengfei Zuo, Ji Zhang 等) 吸引了一批高中生,但在培养方案上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而且,所谓“本硕博”这种为高中生画好轨道的操作,很难评价是否利大于弊。我注意到许多学校都有类似的操作,例如哈工大、同济等,甚至 25 年哈工大本校几乎要全员本硕博 (信息来源知乎,并未确认真假)。

面向刚从题海出来、连大学是什么样都不知道的高中生的本科招生,却招进来了一堆“小小博士”,个人感觉这简直违背了一个高校的正常发展生态,无论是对学生、对本科教育、还是对学校氛围或是科研产出。

好在华科 CS 的院长和高层还是清醒的,在此班型开办 3 年后意识到了不对,退出了“本硕博”跟风热,将我们班改为了 (至少看起来) 更务实的特色班级。

2 Li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