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陷阱 笔记

用于警示
避免【沼泽里原地打圈】的思维模式

1 Like


1 是没问题的
2 和 3 有问题

整体构成的思维圈的实质就是“放弃思考”

2 Likes

基本假设

几乎所有人的大脑都是稳定的,稳定追随某种信号,稳定屏蔽掉其他信号


中西方例子

但丁追随的是贝阿朵莉切和使者瓦尔基利亚,屏蔽的是各层级的魔鬼(诱惑)
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屏蔽的是“淫雨霏霏 春和景明”之类的以日为周期变化的天气 (览物之情)


历史回顾:中学

尽管非常多人在批评中学经历,但也值得回顾,因为“Everything Is A Case Study”
中学时追随的信号是什么,【分数/排名/对知识的理解】的 portfolio

  • 为什么高中生不能把分数当作信号:在短期内,分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题难度,因此其主成分是出题人带来的噪声
  • 为什么高中生不能把分数 Z-Score/排名当作信号:如果所有人把排名当作信号,那么全局就是零和游戏,非常依赖于第一次考试的运气,很多人因此欺骗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其作用是产生错误的身份认同,加速两极分化
  • 为什么应该把对知识的理解当作信号:大多数人最终的目的是高考成绩,其主成分随时间变化是增函数。知识量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是稳定的增函数,不受初始值大小(运气)影响,也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影响产生大的波动

知识的创造/积累量:

  • 我对 xxx 的理解更加清晰了(前进)
  • 半年前的自己非常愚蠢(前进)
  • 如果思想和半年前没有太大变化,说明这半年没太多长进(值得警惕)
  • 常常问自己:这个信念的来源是什么?如果仅仅追溯到“xx 这样说”而不能更进一步(值得警惕)
  • 十年后这些学科里哪些对我来说更加重要?(我当时的理解是生物、英语、数学)

在学校洗脑的作用下,大多数人的 portfolio 里对“分数/排名”的持仓达到高值,因此学校的作用就是加杠杆(激励借用,谁偷走了我的快乐?)
而逆袭的投资者的持仓基本都是屏蔽外界干扰,在信念组合里增大“对知识的理解,知识量”的持仓

为什么我高中一点都不痛苦 还挺开心的 因为我初始值运气非常好 吃到了 z-score 带来的激励红利,信号中“对知识的理解,知识量”之类的持仓也比较高

名校很多人都是类似的,坏处是在之后的阶段会更加依赖运气 而忽视更加重要的信号


科研

那么科研(实验学科)这种非常依赖运气的职业应该选取什么为信号呢

  • 知识储备:虽然学习的知识是已有的,不是新的产出,但这是绝对重要的主成分。主要包括阅读书籍、论文、造轮子复现实验
  • 实验次数:实验次数也是稳定的增函数
  • 大组:老板通过增加 PhD 数量来减少组内人均产出的波动

不应该追求:

  • 成功的实验次数,虽然也是增函数,但其间断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无法掌控
  • 实验成功率:这是绝对无法掌控的噪声,因为科研实验就是在探索“未知”,你无法提高你对“未知”的胜率,这是对“未知”的诚实理解

社交媒体是你的高中班主任(加杠杆)

当我们说“社会地位”时,就是将 Z-Score 这样的相对量当作了信号,这是一个非常依赖于运气的信号,社交媒体增强了这一信号带来的影响,助长了两极分化(社交媒体就是你的高中班主任,扮演的是激励杠杆,运气好的人会增大短期盈利且更依赖运气,运气差的人会短期更加糟糕而且迷茫产生身份危机)正确的做法是:在子弹不充裕的情况屏蔽这样的信号(去杠杆)

杠杆没有好坏,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取决于能否正确使用


时刻警惕自己是否在追随错误的信号

海德格尔:死亡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拖延症患者在 DDL 临近时效率会变得很高,因为“恐惧”战胜了即时满足的享乐,明白更加重要的是什么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时是绝对的恐惧战胜“自己欺骗自己”的伪装

一种实践:使用 AI 生成自己 80 岁时的照片,作为手机壁纸

1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