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作可离开”论中的权力来源

前言

本文写作的契机是前段时间 Linux 社区开除俄籍人士引发的争议中,部分人提到了“不认同可 fork”,让我感觉非常熟悉。本文将借助此和两个类似的情形探讨权力是如何从该论调的反面产生的,分别是租值榨取理论、“太平洋没加盖”论,直白的说就是利用离开成本。另外,本文也可以看作我在多年前《社会契约论》书评的续写。

三种情形

租值榨取是我从知乎用户"司马懿"处得知,原文 已经写得很完备。简单概括可以说,A 公司和 B 公司竞争聘请劳动者 Z,由于劳动者 Z 前往 B 公司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如房租、交通费,因此 A 公司可以通过给出 B 公司支付的工资减去额外成本,就可以提供相同的薪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A 公司获得了一项经济权力,即 A 公司可以在 B 公司为劳动者 Z 开出的价格上,以成本为范围下调支出的工资成本,赚取差价。

“太平洋没加盖”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政治反对者可以自由的飞渡太平洋到美国去,只不过现实恰恰相反。这也等同于在《社会契约论》中意识到的卢梭愿景的破绽,书中说,不同意签订这个社会集体契约的可以选择离开这片土地,不涉到该契约的约束,留下来的人默认同意社会契约。同样,虽然没有说明,但社会契约隐含了一种权力,即离开契约的管辖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假如有人认为接受契约管辖的负收益比起付出额外的成本要小,即使内心并不同意,也愿意接受管辖。

回到 Linux 社区,作为互联网开源软件允许 fork 已经降低了维护者的离开成本,不过社区中心人士对项目的维护、对诸多贡献者的管理,使得维护者脱离社区再创中心仍有巨大成本。同样的,权力自然从中诞生,使得社区中心人士有一定的权力空间颁布新的政策/“契约”。

行权的副作用

以上的讨论只是阐述了权力的诞生,但是权力虽然存在,但是却也无法任意行使。降低劳动者薪资可能会导致一些缺乏动力、摸鱼甚至破坏的现象。政治损害也会制造舆论攻击、斗争和社会分裂。Linux 社区中心人物的行权同样也遭遇社区部分的阻碍和反对,但是此举是否会导致社区分裂分化呢?我作为非技术人士的想法并不可靠,如果实在要给出结论,我感觉不可能,因大型项目管理的高度复杂性使得管理中心较难替代,以及政策自身的效果未达毁灭性。

参考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6489732/answer/3358791754
8 Likes

https://www.patreon.com/posts/trouble-in-116412665

Linux 6.13 将拒绝所有来自 bcachefs 作者的合并请求 ——

根据行为准则委员会的建议,Linux 基金会技术顾问委员会决定在 Linux 6.13 开发周期内拒绝所有来自 bcachefs 文件系统作者 Kent Overstreet 的合并请求。因为逞口舌之快,bcachefs 在内核的未来面临着不确定性。起因是今年九月初,Overstreet 在内核开发者邮件列表上人身攻击了 SUSE 的开发者 Michal Hocko,他建议对方检查下大脑。此事引发了要求他公开道歉的争论。